虽然她生活很时尚,但传统的家庭观念仍然根深蒂固——爱她身边的人胜过自己。 在她的生活中,对待他人,她始终抱着浓厚的谦卑和同情之心,一直给予人们她所能提供的支持。 她外表冷静沉着,不喜欢将内心的世界展露,但面对矛盾她始终保持冷静。 她有强烈的自尊心和正直的情怀,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她的生活。
女人们聚在一起,常感叹的一句话便是:“干得好不如嫁得好。” 说这话的女人,大多数是上班族。每天天不亮就起身,先把孩子的早饭做好
然后催促小家伙赶紧起床,洗漱、吃早饭、背起书包上学。等孩子在一片匆忙中离家而去,这才顾得上自己的事。洗把脸,用梳子胡乱梳梳头,连镜子都没工夫照一下。然后往嘴里塞点面包或是油饼,有时甚至是什么也顾不上吃就抓起提包往外跑——再不跑就迟到了。三步并成两步地跑到公共汽车站,等车等得心急火燎。车一来便使出全身的力气挤车,出一身汗才来到单位,然后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。好不容易下了班,又是挤公共汽车,然后买菜、做饭、洗衣、收拾屋子,还要给孩子检查作业……等可以上床睡觉了,一身的骨头都快散架了。这时,想到那些在家当“全职太太”的女人,不用像自己这样一天忙到晚,于是心生幽怨:同样是女人,为何命运那样不同?然而,这样的日子周而复始,没完没了。
何谓嫁得好?相信不同的女人有不同的标准。但万变不离其宗的主要有这么几条:让女人能过上轻松、富裕、悠然的好日子。
但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,“嫁得好”固然有一定的尺度和标准,可这个结论却不好下。试举几例:
嫁个有权人,前呼后拥,颐指气使,养尊处优,好不风光。然而,也许有一天,会“门前冷落车马稀”,独自体味着孤寂。当然,这还不是最坏的结局,如果官人中途落马,铁窗伺候,那后半生只能用凄惨来形容。
嫁个有钱人,居有豪宅,行有香车,满身名牌,珠光宝气。但谁能料定这种日子能过多久?年轻时挥金如土,年老时穷困潦倒的例子数不胜数。此外,还要看这个“钱”是怎样来的。若是做生意一夜暴富的,就有赔本一落千丈的;若是收受贿赂得来的,就有扫地出门一无所有的。在这个时候,反倒羡慕起小小老百姓的安稳日子来。另外,还要时刻警惕着“小三”的侵袭。君不见坊间流传的对当今夫人的“四要素”:“上得厅堂,下得厨房;斗得过小三,打得过流氓。”
许多人都知道旅法女画家张玉良的故事。根据她的身世创作的小说很畅销,改编的电视剧也赢得很高的收视率。张玉良在那个时代可算是“嫁得好”的,若没有潘赞化,她岂能脱离青楼这个苦海。但她更是“干得好”,硬是凭着一股不服气、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,历尽艰辛,最终成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女画家。而谁能想到当年众人巴结的“海关监督”潘赞化,后半生会如此潦倒,反而是张玉良接济他家的用度。多亏了张玉良当初不满足“嫁得好”,非要寻求女性的独立和自尊,不然哪会有后来的这种结局。
也有很多女孩自认为嫁得好,不料世事多变,对方或发生情变,或遭遇不测。因此,不到最后,不能妄下“嫁得好”的结论。看那些手携手在黄昏的小径上散步的白发夫妻,不由人心生羡慕,这时方才可言“嫁得好”。因为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上,不管经历了什么,但这样执手永远,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。
嫁得好不好,需要自己把握。什么才是“好”的标准?什么东西最值得珍惜?什么东西才是永恒?只能自己把握。把握不准,“好”在某天会变成“不好”。这种事情已太多太多,不胜枚举,仅举一例。著名画家常书鸿,当年留法归来,带着夫人和孩子来到敦煌,全身心地投入到敦煌的保护工作中去。而他的夫人实在忍受不了敦煌的荒凉与物质的贫乏,一个人悄悄离开了。常书鸿后来成为著名的敦煌学者,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、全国人大代表、全国政协委员等职,对敦煌的保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。要说嫁给这样的人还嫁得不好吗?可他的夫人离开了他,当时一定认为没嫁好。
因此,要告诫所有的女人们,既要“嫁得好”,又要“干得好”,才是幸福的人生。